类别标记:A







人社〔201883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9号建议的答复


王志刚代表:

你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第29号《关于加强宁波制造技能人才资源培养和共享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宁波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宽培养途径、创新评价方法、强化激励引导,初步形成政府、院校、企业三方携手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格局,创造了可观的“质量型人口红利”,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我市专门制定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甬政办发〔2016〕141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在“十三五”期间,打造一条高技能人才研究、培养、引进、评价、使用和激励六位一体的“技能宁波”人才发展链,并重点实施“551”高技能引才集聚计划,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补助和奖励制度,加大从外省市引进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力度。同时,为推进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率先在全国制定首个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来引导和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细则》《宁波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出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重点发挥公共实训中心锤炼功能,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15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结合宁波新兴产业结构特点,整合优质资源,从2016年开始,筹划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成为集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和实训项目研发为一体的公共技能服务平台。目前,综合性实训中心已依托现有资源开展技能实训,年接纳实训人数7000余人,5家区域性实训中心和5家专业性实训中心将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认定和建设工作。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术创新、技能攻关方面作用。现有我市70家技能工作室团队(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0家)共带徒 1千余人,面向企业行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1.5万余人,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 6000余人,技术攻关和改造项目900多个,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2.35亿。

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练兵特色,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技能宁波”竞赛高地,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提升竞赛技术标准。人社部门每年联合组织、工会、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全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技能之星”电视职业技能大赛,同时依托行业协会、区县(市)人力社保部门、工会等机构,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职工比武等活动100余场,2016年,我市首次获批2个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

二、总体规划,瞄准重点,不断强化企业技能人才培育主体作用。2016年,我市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印发宁波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从顶层设计上谋划“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在梳理现有的人才政策基础上,制定制造业人才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围绕“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加大制造业人才开发投入。同时,深入打造企业人才培训工程,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战略为重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提高人才服务针对性,我市自2016年开展了针对制造业人才储备、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样本涉及全市“3511”相关产业企事业单位1100余家,涵盖了全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相关细分领域和重点工程所涉及的全部190个项目、企业和平台单位,2017年编制形成《2017年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相关产业人才指数及开发导向目录》另外,结合宁波制造业的特点,为切实解决智能制造高级人才短缺、服务智能制造产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市着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联合在甬高校、相关优势资源和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制造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中心等系列平台,积极探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建设符合宁波当地产业特色的制造类培养项目,以满足当前企业急需的战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

三、创新要素,产教结合,逐步形成“高级蓝领”培养合力。在推进“高级蓝领”培养工作中,我市着力培训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注重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中坚作用,全市现有技工院校11所,其中技师学院3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所,各院校坚持以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企”和“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等校企合作方式,推行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技工教育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加强产教结合,加快制造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建成中英时尚与设计学院,目前共设立2个专业,在校生465人;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通与物流中心合作建立的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已正式运行。同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8所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练手近10家企业,已于2017年开始试点,2018年将扩大试点规模。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引导高校继续加强制造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整合全社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引导全市12家就业训练中心、40家行业中心、200多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加入市场化培养工作,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余万人,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参与度。

四、内外发力,强化平台,切实缓解技能人才资源紧缺困难。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内、对外招聘力度,保证技能人才充分交流。紧盯春节后招聘求职高峰季,持续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劳务技工专场招聘会,市、县(市)两级增开公益性招聘会,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技工需求,今年目标举办各类招聘500场。同时,针对内地劳务技能人员输出大省开展专项赴外招聘活动,不断拓展市外人力资源市场,目标2018年组织开展100场以上,吸引高校毕业生与各类技能人才10万人。另外,与贵州黔西南州、吉林延边、浙江丽水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深化劳务协作关系,建立跨区域岗位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和劳务协作合作站,搭建劳务技能人才长期规模化引进渠道。

为了提高技能人才流动质量和有序,强化平台建设。一是深化实践基地、学校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建设,目标2018年建设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40个、就业实践基地1000家,开发就业实践岗位10000个。二是搭建甬优桥平台,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在线实习对接,目标2018年争取200所应用型学校和我市2000家企业对接合作,吸引2-3万名学生来甬实践。三是举办校企合作大会,通过校企线下面对面洽谈交流,促成符合我市产业结构,有长期合作潜力的市外学校与我市企业对接合作,促成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和定向输送。在上述基础,推动建成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的四方联动人力资源供需合作机制,发挥市场力量促进校企技能人才供需合作。

五、树立典型,强化宣传,营造技能人才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劳模工匠宣传力度,全方位、系统性策划技能人才宣传方案,将工匠的个人技能技艺、成长故事、感人事迹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新媒体等多渠道与职工群众分享,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组织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开展“不忘初心作表率,牢记使命立新功”六大主题12项系列活动,有效发挥劳模工匠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市上下快速形成“学习劳模、崇尚劳动、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大发掘力度,组织评选2018年优秀高技能人才10名、“港城工匠”50名,让一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持续深入地影响和吸引技术工人践行工匠精神,争当“港城工匠”。通过组织技能人才赴高校进修、开设工匠沙龙、开展技艺交流活动、实施技师带徒等方式,搭建起工匠技能提升、技艺分享、技术传承平台,为“港城工匠”提供精细化服务。深化劳模工匠志愿服务和技术攻关活动,围绕基层单位新需求、基层群众新期盼,不断拓展新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队在“转型升级、帮困助学、医疗救助、文化文艺、技术帮扶、服务三农”的作用,为小微企业、普通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

六、完善保障,优化环境,提升技能人才育引留力度一是不断夯实基层工作平台,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已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覆盖。二是市级、各县(市)、乡镇街道实行三级联动,根据企业用工形势密集举办招聘会,迄今已举办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多起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外来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可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保制度,依法享受各项社保待遇。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省、市)级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高层次技能人才纳入我市人才新政,享受高层次待遇。充实完善“工匠智库”,继续发挥好“工匠智库”的人才聚集作用,形成30个以上工种技能精英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以及专家师资库,为各项培训、比武、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实行培训模块化运作。深化宁波电大职工学历教育合作项目,拓展招生渠道,通过工匠带徒、上门送教、学习沙龙等方式满足职工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学员粘性,全年招生1000人。

下一步,我市将在制造技能人才资源培养和共享方面,夯实基础,深挖潜力,特别在技能类人才培育针对性上,加大培训市场推动和开发力度,鼓励设立更多制造类培训(实训)项目,对于市场需要、企业需要的项目,及时纳入政府补贴范畴;在技能类人才培育高端性上,力推中外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境内外研修项目,同时邀请国外优秀技能大师来甬授课;在技能人才资源方向方面,拟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建设我市高技能人才评价专家库等数据信息库,并进一步加快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为我市制造业发展共享更多人力资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5月30日

(联系人:皇甫晓宇,联系电话:89186157)


抄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厅、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市经信委、市总工会。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8年6月1日印发

(共印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