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全会提案的答复函

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

今年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贵工委提出了《关于推进我市建设高水平公交都市的建议》,被确定为市政协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提案。该提案紧扣我市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我局对此高度重视,根据市政府、市政协关于全会提案工作办理要求和《宁波市政协关于推进落实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全体会议提案民主监督实施方案》精神,经与协办部门和单位沟通协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公交都市建设有关情况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是交通运输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2013年我市申报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2018年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综合验收。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我市持续推动公交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全面统筹各项工作、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探索和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深度融合、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多项举措,给予"宁波样本、宁波样板、宁波模式、宁波案例"的高度评价。2019年交通运输部正式授予宁波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我市成为"十三五"全国前两批14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之一。通过公交都市创建,我市提前完成全域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建成"八横八纵"公交专用道网络,目前总里程达到188.75公里,早晚高峰时段公交平均运营时速提升52%。主城区公共汽电车进场率、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轨道公交90分钟换乘优惠政策,实现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手机NFC等多方式支付乘车,交通一卡通使用比例超过85%。出行信息服务更加丰富,建成公交电子站牌160多个,无线公交查询基本覆盖全市线路。2019年和2020年,我市连续获得国家社科院等第三方测评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全国第一。

公交都市创建有力推动了我市公共交通水平全方位、大踏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未来公共交通的时效性、综合性和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市仍面临公共交通客流不足、公交运营主体较多、公交场站用地资源保障不足、TOD导向不强等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提案办理工作落实情况

推进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公交都市建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为高质量推进提案办理工作,沈敏副市长多次召集相关单位研究全会提案办理工作,我局会同协办单位多次研究、多次会商,制定《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全体会议提案办理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办理流程和工作要求,建立了办理工作联系网络,并按照《关于推进落实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全体会议提案民主监督实施方案》提高提案办理的广度和深度。3月31日,徐宇宁主席带队调研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7月9日,裘东耀市长专题听取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全会提案办理情况的汇报。8月13日,市交通局会同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举办"共话公交都市建设•共享城市美好生活"主题论坛,邀请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市规划院等专家与市政协委员就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提案办理以来,我局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紧紧围绕提案3个方面11条建议,对照"十四五"规划目标,结合各部门和单位的协办意见,全面梳理分析现状,研究发展方向,拟订对策措施,着力推动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方面

1、突出规划引领。市资规局正在编制《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宁波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划构建"开放、高效、绿色、幸福"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典范。通过强化轨道交通主体地位,形成"全域覆盖、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重构公交线网,促进多网融合,引导市域轨道、城市轨道、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一体化发展,并提前对公交廊道和场站设施进行控制预留,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同时,9月份已启动编制《宁波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20-2035年)》。

2、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城市规划、土地控制、空间开发、人与交通协同、政策保障、财政投入等方面强化部门之间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行动,将公交都市建设理念贯彻到具体的部门工作当中。6月份,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动态评估自评报告,并已经通过省厅审核,力争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复核,继续擦亮公交都市的金字招牌,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

(二)完善设施网络方面

1、完善公交专用道体系。近两年,中心城区新建公交专用道13条,共计40.48公里,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达到55%。今年还将建成兴宁路(兴宁桥-福明路)、环城北路(姚江大桥-常洪隧道)、薛家路(中山西路-环城南路)等共计12.5公里公交专用道。东钱湖南岸环湖南路,还开辟了临时公交专用道,确保公交车辆畅通行驶。公交车早晚高峰运行时速达到19公里/小时,客运量前十位的公交线路平均运行速度在杭宁温排名第一。启用自动抓拍系统,整治各类交通违法,保障公交专用道的规范行车,培养交通参与者形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2、加强轨道站点周边接驳。结合轨道新线开通,通过新建公交站点、移位既有公交站点、增设换乘指示牌、新辟微公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公交轨道接驳。结合轨道5号线一期开通,正在编制《宁波市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近期优化规划》,实施公交全线网整体优化。创新接驳方式,今年在镇海开通了首条"招手即停"的连接轨道站的社区微公交"招呼线",目前市区已开通"招呼线"11条。轨道交通上线运营东环南路站"P+R"停车场,实现停车、换乘、便捷、优惠一体化服务。联合享道出行推出"地铁+网约车"优惠活动,活动期间参与人数达11.59万人次。今年9月绿色出行月期间,联合小溜推出"地铁+共享电单车"优惠活动,在地铁口骑共享电单车免费获得地铁券或骑行券,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3、推动公交场站建设开发。今年6月,湾头公交首末站正式投运,填补了湾头片区无配套首末站的空白,首条线路501路已同步进驻。接驳轨道5号线的百丈东路、会展中心公交首末站已于今年6月16日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同步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能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运行效率。"十四五"期间,主城区计划新建9个公交首末站。

4、全面推进公交出租车新能源化。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交车新能源推广,市区4627辆巡游出租车已实现清洁能源比例100%,今年底主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比例将达到78%。今年7月,我市已全面停止网约车注册非新能源车型。根据省交通强省办《亚运城市绿色与智慧交通年建设行动方案》,我市已制定公交、出租车新能源推广实施方案,到2022年6月,主城区公交车(除应急和山区线路)新能源比例达到100%,主城区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比例达到60%。

(三)创新体制机制方面

1、积极探索轨道TOD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公交引领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凝聚发展城市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共识。完善轨道交通沿线500米专项储备、车场段上盖、站点拆迁再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四种TOD模式。目前已招拍挂出让土地21宗,出让面积92公顷,完成杨柳郡、柳岸晓风、公园道等项目开发。推进"十四五"轨道沿线土地储备专项规划研究,梳理沿线197个站点周边500-1000米范围内土地开发潜力,从赋能城市发展、改善品质环境两个层面,加快推进城市TOD综合研究区块和站点开发紧密型区块。

2、谋划实施"一城一公交"。依托交通强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任务,以"强规模、降成本、优线网、增客流、缓拥堵、树形象"为路径,推动公交运营模式改革。余姚已成功申报第二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目前,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开展改革方案研究,初步制定市本级民营公交收购实施方案、资金安排方案、人员安置方案、主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多次召集市公交集团和三家民营公交开展接触洽谈。经初步测算,市本级4家公交企业整合为1家后,能够逐步撤并线路约50条,核减运力约400辆,有望实现公交直接运营成本支出减少1亿元以上。

3、健全公交线路优化机制。在每一条轨道新线开通前,组织相关部门对沿线车站周边接驳情况逐一摸排,推进解决各类接驳问题,如缺少公交接驳或接驳公交站点距离车站出入口较远等。协调轨道集团与公交集团,有序开通一批短距离、多班次的微循环公交线路与轨道形成接驳,积极开展联合优惠营销活动,共同推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融合,让公共交通出行成为市民的首选。

4、丰富公共交通出行优惠体系。将奉化区纳入了中心城区公交60分钟、公交轨道90分钟换乘优惠范围,每月约110万人次享受优惠。推出轨道交通+网约车、电子票多乘多惠等绿色出行活动,上线具备交通应用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可直接刷卡乘坐公交、地铁并享受换乘优惠,支持全国314个地级城市和607个县级城市的互联互通。今年8月1日,我市还实施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轨道。

三、下步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城乡公交高水平一体化。顺应交通出行服务一体化和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要求,积极构建城乡均衡、资源共享、科学精细、运行高效的城乡公交服务体系,通过公交线网布设系统性优化、公交运营服务管理规范性提升、公交车辆配置结构性调整、公交场站资源综合性开发、公交关联产业规模化运作等举措,进一步降低公交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益,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实现"一城一公交"。加快实施市本级民营公交企业整合,适时推进市六区国有公交企业重组,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全域公交集团化运营。

二是推进亚运城市绿色与智慧交通建设。全面推动主城区公交出租车新能源化。抓紧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综合激励政策,通过线网优化改善运力结构、车辆提前淘汰等方式消化存量非新能源公交车,通过财政补贴、运力配置等方式鼓励新增更新新能源出租车。到2022年亚运会前,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营运货车4407辆,新建轨道交通27公里及城乡绿道160公里,建设公共充(换)电桩1867根,完成亚运会绿色公交服务专线、新能源出租车服务队伍、亚运物资绿色配送等专项保障工作。

三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TOD新模式。通过对轨道交通全线网站点进行"分时、分类、分级"的土地开发利用价值潜力全面排摸和梳理,形成轨道交通土地储备"五年专项规划"。依托五乡、前殷两个大区块开发,打造高品质的区域蓝绿生态步行系统和便捷的区域公交接驳系统,通过"轨道引领、站城一体"、"未来社区、开发共享"、"技术突破、站城一体"等策略,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构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和谐宜居现代化社区。大力推进轨道沿线开发区块公共交通系统的打造,努力创建一批功能品质与公共交通系统充分结合的TOD特色街区,形成TOD示范效应。推动完善TOD开发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支持我市轨道交通TOD开发的"1+N"系列政策,形成统筹决策、统筹规划、统筹供地、统筹实施、统筹公共交通接驳运营的轨道交通TOD开发工作体制机制。

四是加强绿色出行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绿色出行城市示范创建,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宣传等方式,开展绿色出行公益宣传大赛、公交出行宣传周、关注老年人出行服务改善、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关爱司乘人员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市民积极参与绿色出行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公交+慢行"的出行习惯,发挥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的作用,力争到2022年底,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非常感谢市政协对我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继往地支持宁波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做出新的贡献。

宁波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11月4日

(联系人:杨旸,联系电话:89189021)

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统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大数据局、市能源局、市六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