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建议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权力配置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实现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优化行政区域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方向。

街道(乡镇)作为基层的行政层级,其设置与调整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基层治理的效能。2016年10月,我市完成了对海区、江东区和州区的区级层面行政区划调整后,随着时间推移,街道(乡镇)行政区划如何优化整合的问题日益凸显。以海区为例,所辖地域面积在此轮区划调整后扩张了近20倍,在9个街道中,最小的江厦街道仅1.43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户籍人口约2万人;最大的石碶街道34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约5.8万人。同为街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地域面积“大的过大、小的过小”,行政资源配置“多的过多、少的过少”等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

江北区虽未纳入此轮市域行政区划调整,但本辖区内的行政区划也存在与海鄞州类似的问题。为此,江北区于今年6月对街道的行政区划作了适度的优化调整。事实上,近几年来,周边一些城市(如上海、苏州、杭州)也在加大对乡镇(街道)层面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力度。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市各地正加紧编制“十四五”规划。从基层治理角度来看,街道(乡镇)的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可推动各地行政资源配置相对均衡,行政管理规模相对合理,可以较好地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基层区划调整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此,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加强中心城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建议:
一要科学谋划。行政区划调整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较强的不可逆性。各地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要按照“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标准和当地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治理能力等实际,注重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的顶层设计。在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时,要将加强基层治理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予以谋划,尤其要针对当前部分地区的街道(乡镇)行政管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力求区划优化调整方案严谨科学,具有前瞻性和规范性。
二要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要求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因地适时开展相关工作,尽可能“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要严格按照国家《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和“精简、统一、效能”的机构设置原则,周密组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确保依法合。要认真开展风险评估,通过舆情跟踪、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行政区划变更实施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判。
三要注重绩效。要紧密结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提升管理效能,使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要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的意见》的要求,及时研究新设立及撤并后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岗位职责,妥善做好干部人事分流、调配和下沉工作,尽快形成工作合力。要同步理顺与行政区划调整相关的考核管理、社会综合管理和村(社区)管理等体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优质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