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主动接轨大上海
争创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建议
领衔代表:叶建荣
附议代表:
随着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我市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是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要融入长三角,参与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就必须接轨大上海。我市与上海一衣带水,地缘相邻。两个城市不仅文化相近、经济相通、商贾相融,更是人缘相亲、血脉相连。这些,都为接轨上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我市要想接轨大上海,争创副中心,单纯的加快产业发展,提升经济规模还远远不够。一个区域的经济副中心,其核心功能应该是能推动这个区域整体发展,既要能“承上”,也要能“启下”,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承接和传递,从而把控并影响整个区域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调配。同时,一个区域的经济副中心,还需要具备为整个区域提供直接的、优质的、示范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欲戴桂冠,必受其重。因此,主动接轨大上海,争创长三角区域城市副中心,还需要我们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创新驱动、产业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追求,通过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加快精神生活设施的建设,对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吸引力,解决上海土地资源贫乏,承纳长三角休闲人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在创新驱动方面,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大量的民营企业,既有迫切的创新需求,同时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转化平台。因此,一方面需通过有效的制度出台和平台搭建,吸引和汇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激发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我市还应主动引进国内一流高校院所落户宁波,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土壤。
区域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企业的数量,更需要企业的质量。特别是超大型企业对一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生态系统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宁波作为我国东部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紧靠金融中心上海和电子商务中心杭州,利用自身物流优势,与周边区域资金流和信息流主动融合,从而形成叠加优势,对我市“主动接轨大上海,争创长三角城市副中心”将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促进慈溪和杭州湾新区融合发展,争创浙沪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慈溪和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发展空间优势,促使宁波城市功能向北发展。以新形成的北部交通枢纽为中心,统一布局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先进制造业、休闲旅游农业,打造宁波北部中心。集中宁波资源,最大力度争取上海资源,把北部中心打造成浙沪合作示范区。
二、加大环境提升力度。建立沿海防护林带,改善海岸生态环境;对我市饮用水进行全面深度处理,使水质指标达到欧洲标准;对污废水排放标准提升到准III类,并加大再生水的利用;对境内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河道流域水质全面达到准IV类标准。
三、在宁波北部地区布局世界级的体育场馆、影视基地、旅游集散地、文化创意园等,吸引长三角地区更多的客流量,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
四、制定并出台有效政策,激发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重点加大对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的引进力度;
五、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