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宁波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建议
领衔代表:金波
附议代表:
宁波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预计到2025年,全市老年户籍人口总量将超过200万,占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复合慢病井喷等特点将日益突出,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重,对医养结合服务尤其是安宁疗护的需求进一步突出。
安宁疗护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能极大降低临终期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优化国民健康支出结构,提高患者临终期舒适度和生命质量。
据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和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调研,目前我市安宁疗护服务专业机构严重匮乏,仅不足1%临终患者能享受安宁疗护服务。部分民营机构存在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甚至买卖(介绍)患者等问题,已经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偏离共同富裕社会的本质要求。
对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宁波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打造医养结合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金名片”。
(一)加强区域统筹,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构建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把安宁疗护列入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其在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依托,加快建设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医养结合专业机构或病区,实现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在医联体、医共体内的配置布局和一体化提供。重点建立以三级医院为示范,其他医院和护理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立足现有云医院等平台,加快 “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待条件成熟后引入安宁疗护服务项目。
(二)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医养结合政策环境。尽早制定出台《宁波市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将每千人安宁疗护床位数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考核指标。创新公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管理体系,单独设置机构考核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特色,为优化全市医养结合服务市场环境树立标准标杆。在坚持公立为主基础上创新建设模式,探索采用基金会形式优化筹资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助等举措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以积分制形式建立慈善档案。改革收费和医保支付方式,机构床位按项目收取医养结合服务费用。充分考虑安宁疗护服务特点,出台以日费用控制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政策,保障老年人安宁疗护需求。社区床位的安宁疗护项目由家属申请,通过附近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设立病床,并将巡床费、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三)加强人才支撑,夯实医养结合服务根基。建立市级区域医养结合指导中心,牵头承担宣传教育、科研创新、质量控制、人才培养、指导评估等工作,指导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服务工作, 辐射带动全市医疗和养老机构提升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加快建立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队伍,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根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求制定培训大纲及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做好医养结合人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统一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将从业人员或志愿者持证上岗率作为机构考核指标。支持医学类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医养结合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大安宁疗护、心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优先到普济医院开展实习。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支持认知水平。加大医养结合领域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金名片”,将宁波的安宁疗护培育成为全国医养结合服务标杆品牌。开展“安宁疗护日”主题宣传,举办安宁疗护论坛、安宁疗护知识竞赛、安宁疗护故事宣讲等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宁疗护理念与服务。鼓励各地卫健、民政、发改等部门编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动安宁疗护理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