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宁波南高教园区打造“科创智谷”,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领衔代表:陈跃鸣

附议代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迫切需要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保障国家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同时,报告也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鄞州作为全市的七大中心,是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关键节点。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地处鄞州“双创”基地的最核心,拥有丰富的人才和“双创”资源,目前已串联形成了“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的空间格局。通过在宁波市南高教园区打造“科创智谷”,更加有效促进区域内资源集聚,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更快实现。

一、市南高教园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市南高教园区东起甬台温高速,西以学士路、首南中路、钱湖南路为界,北至鄞县大道,南至鄞州大道,规划面积4.07平方公里。经历多年建设和发展,落户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10所高校,形成了一个以高校为引领,从小学、中学、高职高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发展格局,拥有在校师生7万余人。园区在政府积极支持和高校全力配合的共同作用下,教育、服务功能体系逐步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参与地方攻关项目、校地交流互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为连接高校与区域的重要纽带。

(二)存在的问题

市南高教园区是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是宁波市政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科创氛围浓,创新环境好。园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以立足地方、服务宁波经济发展为初心,在专业开设上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置了多门应用型学科,但在高校科创资源转化方面,效能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创种子萌芽和成果转化没有得到衔接平台的精准服务和有效支撑,转化程度有限,滚动效应不明显;

二是有意愿参与创业创新的高校师生,在园区及周边难以精准匹配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三是在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环境中,园区并没有获得和保持动态的服务和催化能力。

为此,在宁波南高教园区打造“科创智谷”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市南高教园区强化布局和建设科创载体,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科创载体建设是有效促进市南高教园区创新要素集聚的关键所在,打造一个以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为主,多方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更是当务之急。高校作为科创的主体和源头,通过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立体支撑,可以在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政府端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酌情释放科创红利,催化产业孵化升级。远处可借鉴学习松山湖科学城的经验,国家发改委对松山湖过去五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予以肯定。自松山湖改革创新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已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处市南高教园区西临办公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南部商务区,东临拥有规上工业企业百余家的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具备人才、资本、科技、企业等天然优势。市南高教园区毗邻的下应湾底村等城中村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中村都有宏伟的发展目标,由于缺乏创新动能,发展遇到瓶颈,再提升受阻,在空间打造上缺乏特色和高度,正是布局和打造高质量科创载体的首选之地。建议利用周边城中村低效的物理空间和土地,立足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实际需求,汇聚力量共建载体,以点带面推动该区域要素集聚、资源整合,打通科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联合国内外高水平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将该载体筑造一个能生凤、能引凤、能留凤的创新之巢,为城中村注入新的外生动力,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二利用好浙大“校友圈”赋能平台,撬动区域科创发展。浙大系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友圈”资源丰厚,据调研,宁波有3.5万浙江大学校友,18家浙大系上市企业。建议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校友资源和校友企业力量,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需要推进南高教区域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宁波浙江大学校友科创园为重要平台,借鉴在余杭区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平台先进做法:一是全球各地的浙大校友会资源,主要将以平台运作的方式,通过校友资源对接,完成技术转移和项目落地。二是全球校友企业,园区将致力于吸引宁波浙江大学校友企业的落地。三则是创业创新主体。引导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与宁波大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具有明确产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型加速器,打造资源高度整合、配套高度完善的共创共赢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客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