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建议

领衔代表:王能迭

案由: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如何让老年人度过安详的晚年已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新挑战,经过多年的实践,居家养老服务已初见成效。但如何让老人在家享受高质量的服务,真正解决老年人吃住医娱等方面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和迫切的问题,也是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必然要求。

案据:近期,我们深入基层就我市居家养老现状的调研,以下几方面有待提升:一是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质量有待改善。"十三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未全面纳入规划,养老用地和设施建设非常匮乏,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基本由闲置的学校、医院、厂房等改建而来,或与社区、村办公用房共用,很难达到养老服务设施的建筑设计规范,房源存在不稳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老功能的发挥。同时根据《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规定,目前新建小区按百户20平方配套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如果小区户数在500户内,配套用房不超过100平方,政府接收的服务用房面积小、零散、不实用的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医养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医养结合在落实过程中受服务用房的解决、医疗资源、医保报销、人才资源问题的限制,很难真正实现医养结合,老年人满意度不高。三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造血功能。中心运营已按要求进行公建民营,市、县财政运营补助资金按实际运营经费的60%且最高不超过30万元进行补助,在乡镇(街道)财政紧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盈利点的情况下,很难拿出余下部分运营经费,导致服务开展与经费落实的两难局面。四是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营质量仍需提高。站点资金来源不稳定,老人爱好存在局限性,活动开展受限,主要以文化娱乐服务为主。生活照料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如医疗康复、助餐送餐等受限于资金等因素难以持续开展。以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为例,单纯1个老年食堂建设需20-30万元,在没有财政补助的情况下,对村社的负担过重,对全面推广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为引导老年人就餐,老年食堂助餐(5-8元)一般只收蔬菜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提供给老人,这给长期运营造成经济压力,如果再加上厨师、送餐人员、食堂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的话,运营压力将更大。五是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医疗人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基本由社区工作者、村老年协会人员兼顾,普遍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存在业务能力不强等情况。

建议:1.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一是完善新建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交付机制。建议配套面积在200平方内的新建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不再进行用房接收,通过折价方式收取,专款专用,用该资金购置或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便于维护管理和功能设置。二是制定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补助政策。对用房来源不稳定的允许乡镇(街道)要按照规模适当、用房独立、功能齐全的要求进行迁建并享受新建中心的补助政策。三是盘活国有房产存量资源。加快出台利用存量资源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的具体办法,优先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空置房用于养老服务。

2.完善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理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政策。在即有补助不超过30万的前提下,建议从政策上明确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项目纳入到各中心,由中心来提供服务,增强中心的造血功能,以更好服务老人。二是建立老年食堂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秉持"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的思维导向多渠道筹措老年食堂运营经费。建议全大市出台统一的补助政策,对开办老年食堂落实补助资金,用于购买厨房、餐厅等设施设备,对用餐老人适当补贴,以更好引导老人就餐和减轻老人就餐经济压力;对就餐老年人根据食品成本,适当收取费用,确保助餐点能长期维持运作;要充分动员本地乡贤、慈善机构对助餐单位进行帮扶,探索通过设立专项助餐捐助的形式,专门扶持村社老年助餐工作;积极引导志愿者通过推行"时间银行""爱心助力"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3.着力推动医养深度融合。一是提升主动服务意识。针对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内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导致看病难、买药难的情况,医疗机构应制订巡诊式服务,定期上门为老人服务,为其诊疗、代购药。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医生护士的多点执业,出台具体的巡诊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有医生护士愿意巡诊、提供上门服务。鼓励退休医生和护士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并给予政策保障。三是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针对老年人特点,建立慢性病管理指导、诊疗制度。要深化医疗报销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建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健全养老服务人员长效管理机制。在现有护理员津贴、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的成长晋升通道,尝试通过落实编制、职称晋升等模式,确保服务人员队伍稳定;同时建议市级层面出台政策,明确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并明确待遇。二是强化养老服务宣传引导。加强对养老护理员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的社会宣传,增强对居家养老从业人员职业群体的社会认同,使养老护理成为有体面有尊严的职业,使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来、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