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提升宁波文化辨识度的建议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考察时语重心长的话语。他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也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总书记经常为传统文化“代言”:明信仰之坚贞,他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道爱民之情深,引“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察风气之紧要,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励青年之志向,则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述文明之多元,则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可以说,这个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深刻把握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宁波必须切实扛起推进文化先行的职责使命,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生力军、排头兵。这是宁波作为浙江重要一域的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宁波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追求目标所决定的。

我市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现状和不足

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绵延数千年,名家大师辈出,人文精神独特,可谓藏珍纳景,激波扬涛。宁波的文化建设,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努力提高群众文化获得感、推动社会文明新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再攀文化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宁波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

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文化成果不多,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

文化政策的引领性、创新性不够,文化大家、文化名企、文化IP的引育和创优能力亟待增强。

传统文化传播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内涵不够深刻、方式不够鲜活,呈现驳杂、散碎平面的特点,没有形成有特色、有系统、易于辨识的文化传播。

宁波引以为傲的月湖、鼓楼、天封塔、老外滩、东钱湖、河姆渡等,放置全省全国层面,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载体形象的辨识度都有所欠缺。要纵深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文化“尖峰”标识,充分挖掘宁波传统文化特色,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提升宁波文化辨识度和影响力,让宁波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措施和建议

挖掘、激活宁波元素的传统文化

宁波地域文化鲜明,宋韵文化、海丝文化、商帮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等都极具代表性,但对这些文化的梳理挖掘和转化利用却还不够。宁波辨识度的文化,不能局限于宁波的文化,要深刻挖掘既属于宁波又能走出宁波的历史人物、传统典故、特色文物等,通过内容植入,有效转化宋韵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引发更广泛而深刻的共情。例如,对天一阁镇馆之宝——黄庭坚《草书刘梦得竹枝词卷》的展览,可以理出这样的传播思路:黄庭坚乃北宋著名学者文人,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这位书法大家的草书传世作品仅七件,而《草书刘梦得竹枝词卷》是其中唯一的绢本。“竹枝词”是唐刘梦得(刘禹锡)创作的一种诗体,充满生活气息,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出自其中。这里可以梳理展开、深刻挖掘的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黄庭坚的书法、以及刘黄两人的生平故事等,一方面让受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文化获得感,展现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这是宁波藏书文化与宋韵文化的结合,能走出宁波放置全国引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自信。

加强形象传播、纵深传播,抢占传统文化宣传阵地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也要有人懂。”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时,切忌自说自话。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传播技术的迭代和流行文化的强势普及,一方面令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冲击,但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在这个“人人为媒”的时代,更需要形象的、鲜活的、娓娓道来又不哗众取宠的交流式传播。从当代传承、文化传播的现实诉求出发,把小而散、杂而乱的传统文化传播整合形成一项有权威的、有价值的、有故事的、有系统的、有力的传统文化传播工程。调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传播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借助融媒体手段,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等新媒体平台多点位、全方面铺开式、渗透式传播,抢占传统文化宣传阵地。例如,在宋韵文化的传播中,我们还处于泛泛而谈的阶段。究其原因是缺乏内容的支撑,干货不够。事实上,北宋时期,宁波(鄞县)在全国的名气是非常高的,因为一位牛人在这里当知县。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27岁的王安石来到宁波,这是他在地方上做的第一个“一把手”,也是第一个让王安石在政绩上真正有作为的地方。可以说王安石和宁波互相成就。在四明大地的这三年,他坐言起行、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改革农商。在青黄不接、民户生活困难之际,王安石将县粮仓里储存的粮食借贷给贫民,在秋收之后加息偿还。既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也使公家的陈粮得以更新,这也是后来“青苗法”的雏形,在当时是很有魄力的改革。这与宁波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王安石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抱负,以及历史上有名的《万言书》,这被认为是王安石变法的纲领性文件。也就是说,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开端,是在宁波(鄞县)。百姓他立祠立庙,留下了“安石乡”“安石岭”“王公塘”等地名。总之,这位北宋名人大咖与宁波的不解之缘有诸多故事可以挖掘,做深、做透,“击穿”一个王安石,就是言之有物的宋韵文化宁波特色传播。

做好专业人才及团队的培育扶持

成立优秀的文化节目创作团队,由高校教师、文化学者做学术顾问,由专业传播人才策划、摄制、解说,碰撞出行之有效地、能落地的具体方案,形成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做好专业人才及团队的培育扶持支持文精品视频创作生产,让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文化的魅力传播不只是从宏观的、外在的文化地标和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更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内在的历史人物、传统典故、文物遗产的传播案例中渗透出来。书藏古今,不能光把“书”藏起来,还要让“书”走出去,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