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余姚代表团 黄军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创日益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当前,大批乡村中的青年人才,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大量外出打工,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导致一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和知识技能。现有的“三农”人员视野偏窄、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状况明显,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同样宁波各县(市)、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所面临的一线人才瓶颈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农村人口、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乡村常住人口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明显。农业人才流失率较高。二是农业相关的大学专业招生报名相对冷清。城市里的考生绝大多数谈“农”色变;农村考生填报与“三农”相关专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一线就业创业的意愿不强。农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选择集中在行政机构、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类企业公司等,主动去农村一线就业创业的占比极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乡村人才作用,努力构建人才吸引与培育并重的新格局。

人才吸引就是要以亲情、乡情为纽带,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原则,通过各种平台和产业广揽贤才,汇聚各行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的优秀人才到乡村中发挥作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培养本地人才。本地人才的根脉一直都在乡村,要发挥好基层干部和老党员在人才中的核心带头作用,还应鼓励各地创新政策,吸引选拔一批热爱乡村的文化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方面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的队伍中来。针对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方面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乡村振兴是一项持久战,农村人才的教育培养是根本。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的是依靠当地年轻一代,这也是受文化熏陶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能够扎根于本地发展,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只有把当地的教育水平提高,增加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培养,提高本地人发展家乡的意识和意愿,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为本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基础教育发展的程度有所发展,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水平,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基础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无法提高本地人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学习环境氛围低下,不仅是家庭的不重视,而且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也成为了制约教育缺失的重要因。要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创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有些地方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群体缺乏培训意愿。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般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形式主要以短期一次性培训居多,缺乏现场培训、应季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等方式,造成培训效果不佳。新型职业农民应实施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村专业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对于具备高学历、学位的优秀农业人才,并且能够带动农户致富、具备良好的品牌效应,直接作为人才引进给予交金补贴,并建立创业奖金补助政策。

三、打破农村传统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要从思想上改变大家对农村的片面认识,如今的农村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从医疗卫生来讲都有了一定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也达到一定水平,要让大家了解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市场和机遇,因此当农民也是一项事业,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积极推进开展农村合作社主体经营,在理念上要打破传统的观念,走产业链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建设。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如今的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民宿、农家乐特色经营,通过利用数字化产业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利用新媒体加快城乡信息流通,拓宽农民销售渠道。这些都需要年轻有专业技能的青年返乡经营,年轻人的新理念以及旺盛精力是很好的保障。因此要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参照现行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对本市户籍农学相关专业的回归大学生实行公费教育补偿;二是对其他相关专业大学生回归农村创业的,给予与大学学费相当的扶持资金;三是完善涉农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宁波乡村振兴的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来宁波建立农村实习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对于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明显带动作用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五、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有条件的乡村可尝试成立乡贤理事会,网罗发展状态较好的乡贤达人,以同村同宗为切入点,增加在外乡贤能人家乡建设的参与度,也增强了其自身荣誉感和获得感。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继续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如今全国乡村振兴的推进如火如荼,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切实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让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人才振兴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都需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希望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抓住机遇,助力祖国乡村振兴,期待中国乡村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