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浙东文化建设白云庄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
领衔代表:吴晓春
宁波作为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较高层次的学术流派,涌现出虞世南、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宁波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进程稍有减缓,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特色和形象相对就不突出。
在此情况下,我们建议政府能高度重视白云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挖掘浙东文化价值、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特色品牌,筹划建设宁波市海曙区白云庄历史文化街区。
一、白云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白云庄位于海曙区西郊管江岸,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讲学处,也是浙东学派的发祥地,以浙东学派的学术要地而驰名中外。作为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这里一度文人聚集、学术繁盛,是浙江文化的象征。2006年5月,白云庄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学派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今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浙东学派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浙东学派是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清代浙东学派主要人物均为浙东(今宁波、绍兴)一带人士,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黄宗羲是该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 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浙东学派继承、发展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不守门户之见,博纳兼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社会服务,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及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在国家治理上也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习近平主席就多次运用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
二、白云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是知晓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在宁波,素有"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之说,足见白云庄的历史地位足以和天一阁相媲美。但相比两者的客流量和推广度,却大相径庭,白云庄寂寂无声、游客稀少,普通大众知之者甚少,其知名度与历史地位极为不匹配。
二是硬件设施协调改造还不够快。白云庄占地只有约4000平米,加上庄外的白云公园,其总体面积也不大,相比天一阁约 31000 平方米的占地,本身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加之白云庄与白云公园的整体设计协调性差距较大,且周围多为老旧小区,环境面貌有待提升,存在巨大优化空间。但目前相关工作推进较为缓慢,白云庄的拓展与延伸仍存在欠缺。
三是形成文化综合体的因素还不够全。虽然随着白云庄的不断修缮,其功能正在逐渐拓展,如增加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馆等功能区、白云庄也被列为海曙区首批"海之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但与文化综合体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商旅业态偏少、缺乏文化商业等产业链支撑,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挖掘和利用。
三、建设白云庄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
一是符合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1986年即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品牌"即"一都三城"(文化之都)的建设目标。而白云街道白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了其在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地位。为此,白云庄以此为导向,依托于城市发展规划,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高地,是符合宁波整体发展需求、有利于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建设布局的。
二是符合国家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针对继承保护文化遗产,《意见》提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为此,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街道白云庄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传承浙东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意见》得有力之举,也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现实需要。
三是符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兴盛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繁荣群众文艺,提升民众幸福感。近年来,白云庄属地街道社区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书画、民俗、社科普及等工作都获得重要成果,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更高质量的文化作品被引进白云街道,精彩纷呈的舞台被搭到白云庄社区,源远流长的白云精神被融入人民的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们被请上舞台。这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力提升了白云街道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白云庄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白云庄"浙东文化"品牌知名度,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提高。
四是符合宁波帮"四知"精神的集中体现。宁波帮"四知"其中第一"知"是"知行合一"。宁波是王阳明先生的故里,在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宁波人做事专注认真、务实低调,在不同行业领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近代史上,宁波人创造了100多个"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现代以来,宁波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院士专家、工商巨子、文化名人。
四、关于建设白云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
秉持保护性、独特性和整体性的原则,综合协调民生环境与经济效益,考虑长久可持续性发展,规避项目开发风险,以打造宁波城市文化高地为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开发步骤。
一、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步伐。以宁波"文化之都"建设等为契机,把握、运用当下不同部门的政策红利,合理规避文物保护的行管风险,尽快上马文旅类项目。注重传统与现代并重、文化与商业并进,加强历史文化挖掘及与高校合作研究力度,加大文创产业培育及传统老字号品牌招商力度,提升白云庄建设水平。
二、合理设计组合,减少基建成本。考虑场地建设条件、市场辨识程度和经济回报期望,充分利用白云庄、白云公园等现有硬件资源,在其基础上提升改造,通过妥善植入"浙东文化"痕迹、有序整合景观资源等方式,尽量以组合产品方式合理科学的设置游览动线,以减少基建投资。
三、注重先期开发,突显项目特色。重视宁波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天一阁·月湖"5A景区吸取经验,密切白云街道、高桥镇、洞桥镇等相关镇乡(街道)之间的联系,积极融合白云庄、全祖望墓、万氏别第等元素,加强先期开发项目的场景化和体验化,突出项目的文化特色,树立自身品牌、增强辨识度。
四、争取政策支持,创新投资模式。创新开发项目的投融资模式,科学设立回收期与回报期。积极争取利用各种政府政策资金,同时建立可退入的众筹模式,依托政府、市场等多方主体参与,为项目建设提供充分资金保障。
五、加大推广力度,树立鲜明形象。对白云庄周边及环城西路两侧进行合理优化,适当添加景区指示牌,提升白云庄街区知晓度。加强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借助地铁、公交等主要交通工具,宁波发布、甬派等现代传媒手段,以及浙东文化节等活动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旅游推介和主题活动吸引目标人群,树立鲜明的文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