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的建议


领衔代表:竺红波

附议代表: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如何解决教育内卷,实现课内提质、课外减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了遵循。

“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一、存在问题

“双减”政策下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有:

1.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双减以后,一线教师工作日在岗时间要达9-12个小时以上,时间明显延长。由于增加了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的任务,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教师开展教科研、备课研课等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年轻老师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均面临较大压力。

2.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更高。减负的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希望通过减掉过重的学业压力,实现教育增质的目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能开展分层指导,动态调节作业总量,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要能够开设课后服务相关的课程;要具备多元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综合且个性化的发展评价;要提升家校共育指导的能力,对家长开展适宜指导。

3.“双减”后的教师精神压力更大。教师不仅是“双减”政策的落地中执行者,也承受了政策落地后的压力。双减后的工作时间更强,专业发展要求更高,工作责任更大,节奏更快,家长个性化的需求更凸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形成了工作的焦虑,再加上有增无减的非教学负担更是让教师身心俱疲。

二、对策与建议

为此,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与专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统筹考虑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教师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需要教师培训部门、教育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基层学校多向发力,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师成长规律,从政策文件解读、核心素养提升、师德水平建设、学科育人观念、专业知识水平、家校沟通技巧、技术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设计好教师培训课程,让教师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不断获得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增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真本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师交流和补充机制。

双减是为了削弱社会不公平的教育机会,尽量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享有好的教育资源,遇到好老师。因此整体统筹,实施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也正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教师是否具有“农村经历”已成为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参评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也促进了中心城区到农村学校的交流但几年实施下来,也存在中心城区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农村教师不愿意进城区工作的现象。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优质师资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和有序流动,实现优秀教师在学校间和集团间的均衡分配,到乡村学校或者薄弱地区交流,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创新灵活的教师交流轮岗形式,可以根据区情、校情多形式同步推进,如在全职轮岗的同时,可推出让教师兼职“走校”轮岗、“支援式”轮岗,对轮岗校紧缺的学科,可以定向派教师支援轮岗,还可以依托 “互联网+基础教育”实验校建设,探索集团内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和教育资源平台,促进集团的合作交流。三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轮岗保障,充分考虑教师的工资待遇、编制以及职级评定,让优秀教师切实能流动起来并能安心工作。

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现在是抽个时间给学生去上个课”。这句无奈的话语,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忙与无奈,也体现了教师工作中有很多时间做着与教学联系并非紧密的工作。教师非教学任务主要源于一是教师教育责任被混同于监护者的无限责任,所有工作都跟教育有关;二是大家又有一个共识孩子听老师的话,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率高,所有工作放在学校推进,完成情况就不会差;三是各类评估检查任务严重影响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一是要梳理清查各项督查、检查、评比等项目,精简会议、文件,取消重复上报数据和多头填写表格,避免摊派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优化教学评比考核和督查检查安排;二是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教育部门要能及时掌握教师心理状况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三是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针对个别家长的不当言行,相关部门和学校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切实让教师能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本位,高质量地落实教书育人工作。

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课后服务质量和贡献度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加分项”。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构建“兼职教师库”,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高质量非学科类“白名单”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满足学生特长和兴趣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根据不同师资类别,制定差异化的师资聘用和管理制度,完善专兼职教师补助政策。关爱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课后服务AB岗位制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后服务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