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文件 |
甬经信函〔2023〕25号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418号建议的答复
陈意振代表:
您好!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重点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建议》(第418号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关心,我局会同相关协办单位对您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了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推进机制、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引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信部认定的前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我市累计入选283家(第一批5家,第二批50家,第三批127家,第四批101家),占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比重3.1%,入选总数全国城市第四位;其中,66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二、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主要举措
(一)优化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多部门协同配合、市区两级联动、属地具体落实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培育政策体系。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等系列政策,明确可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和管理细则。其次,出台针对性政策,从创新投入、人才、资金、平台服务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制定了《宁波市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进企业提质升级发展、破解融资难题、打造公平便捷发展环境、加大服务保障等方面共21条举措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区级政策配套和落实。鼓励各区(县、市)、功能区根据实际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配套政策。如杭州湾新区明确对获得“小巨人”认定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资金奖励;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高新区明确对获得“小巨人”认定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金奖励;奉化区对“小巨人”认定的企业按实际奖励总额1:1进行配套补助。
(二)开展企业梯度培育
建立市级动态培育库,每年通过对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型企业、小微企业排摸,不断充实专精特新企业“苗圃”;建立市、县两级培育库,动态跟踪培育库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建立从苗子到“小巨人”企业全过程培育机制,分类别实施、分阶段推进。2022年已认定156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15家,“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1020家;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每年组织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放水养鱼”企业遴选培育,实现2022年2200家企业进入市“小升规”培育库,“小升规”企业888家;862家企业进入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68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放水养鱼”企业库。
(三)优化企业发展生态
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载体,针对全市“小巨人”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资本、创新、数字化、人才、法律、宣传”服务组合拳,多维度、多层次赋能“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是开展金融服务扶持。出台《关于宁波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促进“产业、财政、金融”三方信息共享,配套信贷风险分担、再贷款等机制,确保银行机构在加大“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投放上敢贷、愿贷、能贷;将“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指标纳入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截至2022年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及培育库企业贷款余额1487.49亿元,同比增长19.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78个百分点;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信贷规模优先倾斜、贷款期限充分匹配、融资成本足够优惠、还款方式更加灵活、审批通道绿色畅通,并在保险上给予限额、费率、理赔等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仅3.61%,“专精特新”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下降13.3%;建立“甬智贷”平台,重点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供应链产业链融资,解决“专精特新”企业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的问题。2022年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27.82%,超过全部贷款平均9.13个百分点;支持银行机构提供“不止于信贷”的产品方案,重点推进贷投联动,以“贷款+外部直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初创期融资难的问题;作为工信部“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了“专精特新板”,首批135家“专精特新”企业集中挂牌,到2022年末累积挂牌企业超过3662家,成功培育A股上市及IPO过会企业17家。二是落实工业用地保障。全面落实“标准地”改革要求,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标准地出让,进一步推动政府牵头、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的工业项目协同共管机制落实,实施“谁提出,谁监督”的项目履约监管机制,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势企业集聚;认真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前沿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适当降低出让起始价,进一步推广实施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持续开展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的强链、补链功能。截至今年3月底,已举办4期专场活动,为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42家企业量身定制知识产权服务包,注重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级增效;以宁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向“专精特新”在内的重点企业点对点推广平台大数据检索系统、英策分析系统和专利托管系统等特色功能模块,提供基础检索服务超1.2万次,围绕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18个细分领域高价值专利挖掘数据库及125个行业专利库;积极推进海外维权工作。全国率先启动公益服务海外知识产权观察组织布点工作,成立全省首个涉外知识产权联盟,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指导专家库,三年来共排查宁波企业海外纠纷290起,重点跟踪指导94起,排查预警56起。四是推动创新服务赋能。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通过提供成果推介、技术培训、大专家问诊、关键技术和产线建设等五大服务内容,成为“小巨人”企业“研发部”“指导员”和“智囊团”,科技赋能“小巨人”企业发展。其中,启动面向重点“小巨人”企业“大专家问诊”,整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包括院士在内的各领域科技大专家走进“小巨人”企业,通过“科技特派员”形式多次上门跟踪开展科技服务,进一步深化产研合作,打造“小巨人”核心技术团队力量;依托宁波拓智企业管理服务有公司,邀请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及一批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调研诊断和数字化管理培训等服务。五是开展企业人才培训与对接。组织开展“小巨人”企业负责人培育,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500人优质中小企业的高管开展培训,包括主动对接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开展一系列宁波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开设总裁CEO班、技术总监CTO班、财务总监CFO班、营销总监CMO班,培育了500多人次,并举办了多场科技成果沙龙及技术难题对接会;对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所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两期各为期一年的“小巨人”企业高端人才培育,提升企业宏观视野格局和战略定力;推出“小巨人”企业高端系列培训课程,让深耕制造业培训超25年的宁波余姚健峰管理培训学校专门为“小巨人”企业定制战略管理等面向企业中高层的专属培训课程;推出“小巨人”企业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宁波帮企一把企业服务平台有限公司针对“小巨人”企业用工难,联合人力资源机构和特定领域的中职院校,帮助“小巨人”企业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实现95家“小巨人”企业与近400名学生达成实习意向,并获人民日报报道。六是开展企业法律服务。依托宁波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维权服务,专门推出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对外宣传的规范化及防范虚假宣传两项法律服务产品。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实施企业金融资金支持提升行动。要求机构主动对接地方工信部门,动态调整“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名单,对新纳入企业及时开展走访对接。重点加大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的支持力度,拓展首贷户、首保户。继续扩大信用担保贷款规模,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两融”提升计划,发展人才贷、人才险等特色产品,推动“三首”科技保险扩大覆盖面,探索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大、固定资产少的融资痛点问题。强化信用保险支持作用,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满足率不低于90%。二是着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持续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大对浙江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的创新研发,开发生产一批强链补链新产品。推进布局研发机构,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计划新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0家,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0家,推动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规划工业企业创新专项行动,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活动、研发机构覆盖率。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机构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用项目,加速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落地。三是深化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质行动。发挥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各项服务职能,面向“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拓宽专利审查的绿色通道,继续面向“专精特新”等企业开展好知识产权综合体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结合“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要求,依托“知识产权智保平台”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常态化监测机制,指导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企业等构建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上云”、“用数”、“赋智”,更广发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四是推动实施企业数字化赋能增效行动。积极探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度动态化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求调查,做好精准对接服务,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的落地和提升。积极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改造、关键工序数控化、应用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等内容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各类信息软件、5G、工业互联网等内容的应用,通过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柔性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积极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关心。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
(联系人:林台;联系电话:15558220767)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代表人事选举工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宁波银保监局、市市场监管局,海曙区人大常委会。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室 2023年6月1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