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 吹响未来产业奋进冲锋号的建议
我市为全国七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已形成新型功能材料、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三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初步打造“新材料产业看宁波,做新材料来宁波”城市金名片。但点状示范尚未带动产业整体提升,贯彻落实我省“努力打造三大科创高地”目标,彰显宁波未来产业新赛道领跑担当仍面临如下挑战:
一、政府引育进入“破冰区”。我市新材料产业政策仍显保守:重大企业轻小企业、重锦上添花式后补助,轻雪中送炭式早期投入。例如,宁波博威合金公司在我市率先搭建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运用大数据、AI建模等先进手段仅用1个月就攻克了过去需耗时数年的有色合金高强高导难题,但该平台前期投入几乎全部依赖企业自身。合肥、重庆、常州等地在新兴产业领域由政府牵头和主动投资的经验值得借鉴。
二、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新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我市许多关键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如聚酰亚胺(PI)薄膜80%依赖进口。龙头企业集中在上游材料生产环节,对整条产业链领导力不足。以医用高分子新材料为例,虽有镇海炼化、万华化学等多家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和余姚塑料城,但至今仍没有专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供应渠道,需从上海、江苏等地采购。在新药研发、医用材料等领域已落后于绍兴、台州。
三、创新研发进入“无人区”。与大连、青岛、合肥等城市相比,我市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能级引领性科创平台缺少,新材料顶尖人才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低,难以进入国家级重点项目。如,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宁波新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度严重落后于长沙、西安等地。而在新材料领域的国家奖也仍待突破。
建议以建设高水平产业集群为抓手,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高水平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
一、绘制产业“作战图”。一是出台产业专项规划。推动现有新材料产业链向前沿领域延伸,将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配置到各区县市和各园区,引导错位发展,形成合力。二是建立产业梯队。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依托“宁波制造”品牌优势,做大做强以磁性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拳头产品。逐步建立以低维材料、量子材料、3D打印材料、仿生材料、超导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储备形成新的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强化要素集聚。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专项引导大基金。建立地方基金丛林,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早期研发项目以及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关键领域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额度。
二、培育引进“领头雁”。一是培优育强。制订“一企一策”培育方案,聚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发挥链主企业聚合带动作用,支持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支持龙头企业抱团出海经营,鼓励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离岸研究中心。二是招大引强。聚焦新材料“强链、延链、补链”需求,制定招商地图。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三是招才引智。升级甬江人才工程,编制全球新材料科技人才云图。支持优势企业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
三、构筑科创“新阵地”。着眼国家所需、产业所困和宁波所能,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全链条系统化科学攻关。一是建强“国家队”。支持甬江实验室和已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在优势领域争取部署央地协同科技合作项目。优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政校企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突围技术和产品。二是做大“地方队”。由政府协同,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峰会(论坛)永久举办地。支持行业协会承办高端论坛展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借力已有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深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冲击国家级奖项的优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掌握一批“撒手锏”技术。三是健全“保障队”。滚动编制新材料领域突出问题项目攻关指南和榜单,强化“企业出题、政府列题、能者答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攻关和科技攻关失败容错机制,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建立“滚动立项”机制,按中试、产业化等不同周期要求对项目分类考核,择优支持。加快建设研发、中试、孵化等一体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