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经费

补助标准的建议

领衔代表:俞后法

农村公路(包括县、乡、村道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惠及千家万户,建好养好农村公路,确保公路路况良好,既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老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但要建好养好农村公路,就需要资金保障,现有补助体制、标准与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路况等级存在不适应,需调整提高。

"建好"农村公路

2016年,宁波交通委出台了《宁波市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甬交建[2016]97号),其中对农村公路的提升、改善、加密提高了补助标准,补助范围为乡道改善及村道提升、改善、加密工程。补助标准为:提升及加密工程:45万/公里(四明山区及欠发达地区80万/公里);改善工程:弯道改善平原3万/处(山区6万/处);增设错车道平原1万/处(山区2万/处);路肩硬化10万/公里(公路两侧);纵坡改善5万/公里;新增边沟6万/公里;增设涵洞0.2万/道;新建桥梁(中桥及以上)、隧道:1200元/平米。

为推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我市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加密及提升工程路面宽度需达6米以上,工程造价也随之增加。据测算,6米农村公路造价一般为200~400万/公里,市级补助标准只占总造价的15%,接近85% 的资金需由区、镇(街道)、村级三级配套才能完成一条农村公路建设,导致建设难度日益加大。同时,建设标准提高但补助标准不变的问题也阻碍了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议市级部门提高农村公路加密、提升及改善补助标准,同时应该因地制宜确定路面宽度。

"养好"农村公路

自2009年1月1日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路养路费,公路养护资金在收取的成品油消费税中列支,并由中央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的分配给地方。为强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到位,2009年9月,宁波市政府及时出台《宁波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宁波市级补助(中央转移支付的成品油消费税列支)和地方财政安排资金两部分组成。其中宁波市级补助标准如下所示:

(1)日常养护:县道每年每公里23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4500,村道每年每公里1500元。

(2)大中修:县道每年每公里15000元,乡道每年每公8000元,村道每年每公1500元;欠发达乡镇增加资金为乡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

(3)专项养护:县道补助50%,乡道公路及桥隧加固改造补助30%。

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相关补助文件,明确地方财政配套补助(一般为1:1)。近年来,随着我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中央财政按规转移支付到我市的成品油消费税虽在逐年增加,但市级地方财政配套补助却迟迟未提高,导致农村公路养护配套资金不足,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每况愈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实际需要不相适配。目前我市辖域内公路路况普遍较差、优良率低,亟待修复的中级、次级、差级公路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全市公路通行质量。

故要求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在十四五期间上调宁波市级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补助标准。上调补助资金理由如下:

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加大了公路的损耗。如奉化,2009年末的汽车保有量为3.65万辆,2020年末保有量为17.8万辆,增幅为388%。随着交通流量加大,道路严重受损,日益老化,加重管养工作,养护经费缺口日益增大。

(2)公路养护人员成本增长。如奉化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9年的2933元/月,增长到了2019年的8015元/月,增幅达173%。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加大了农村公路的养护难度。

(3)农村公路保洁标准大幅上升。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创文明城市、我们的家园等形式多样的争优创先活动。相应提高了农村公路的保洁标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包含日常保洁经费,随着保洁经费投入增加,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日常养护资金下降。

(4)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和绿化提升。目前的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办法按照公路里程数进行配置,公路路幅宽度不在考虑范围内。2009年以来,由于我区多条农村公路(特别是县道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县道公路几乎都是四车道以上一级公路。与此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四边三化"的要求,公路绿化也进行配套升级,对养护资金的需求量增长很快。而养护资金补助和安排标准不变,导致现有养护资金无法满足正常需要。

综上所述,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应切实提高市级对农村公路建设、日常养护、大中修资金的补助标准,建立农村公路补助资金良性递增机制,以保障农村公路"建好、管好、养好、运好"工作顺利展开,使得农村公路更高效、更便捷,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