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19〕50号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6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叶红霞代表: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依托现代农业,接轨大上海的建议》(第006号建议)收悉,经商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现答复如下:

一、宁波现代农业近年取得的建设成效

近年来,宁波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明确目标责任,创新推进机制,着力提高都市农业强市建设质量和效益,现代农业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一)抓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152211"工程("十三五"末建成15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0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20条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0个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100个现代农业庄园),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慈溪)、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奉化尚田)、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余姚榨菜产业)、2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5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编制农业对外合作项目库和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目录,引进正大、中集、爱科、蓝城、网易味央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园区,计划到2020年,全市园区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加强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先后出台10余个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内容涵盖农业"两区"建设、粮食生产、现代畜牧业、现代种业、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抓产业融合,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调整结构优一产,大力推进"稳粮、优经、强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绿色发展,全市累计完成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50余万亩,建成2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西(甜)瓜基地、10万亩榨菜基地、5万亩蔺草基地、3万亩甬优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万亩草莓基地、1.5万吨工厂化食用菌基地、60万头优质生猪基地、140万羽肉鸡基地、7000头奶牛基地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80%;依托龙头强二产,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全市有全国主食示范加工企业6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7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年销售额10亿以上)10条,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14∶1;多元发展活三产,余姚滨海、象山大塘港列入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江北区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江北毛岙村和余姚大山村入选2018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已6个),13条精品线路被评为全省精品线路,11个美丽田园入选全省最美田园名单。2018年,全市民宿经济实现经营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21.4%。

(三)抓主体培育,健全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整村、整镇流转,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10亩以上)分别达到69.7%和69.8%;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18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3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2家)、实现产值60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610家、实现总收入44.1亿元,家庭农场4728家,年销售收入32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名,宁海、象山、慈溪、余姚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宁波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列为全国"五大范本"之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引导工商资本开办企业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服务公司。全市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8个,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700余家,粮食生产实现全程社会化服务。

(四)抓提质增效,提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集中打造杂交水稻、蔬菜瓜果、特色畜禽等育种平台,培育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微萌系列瓜菜、宁波獭兔、振宁黄鸡、岱衢族大黄鱼等一大批特色优势种业产业。全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种业产值超过30亿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年推广面积600万亩,遍及江西、广西、广东等9个省,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最大水稻种业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5。宁波微萌种业公司系列西瓜种子占据南方大棚西瓜90%的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瓜菜种业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10;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5%,粮食机械化烘干保障能力达75%,在全国趋于领先位置;着力优化农技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全市组建了蔬菜、畜牧、粮油等七大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市级首席专家+科技推广团队+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项目全面完成,全市30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监管系统,农业基础数据服务及产业决策支持平台项目审批立项,海曙区古林镇列为农业部4个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之一。

(五)抓绿色发展,创优农业生态安全环境。聚焦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县1个、示范区9个、示范主体107个。全市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40个,70%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60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1528个,产地面积200余万亩;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载体,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2018年宁波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8个区县(市)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市10个区县(市)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41%,得到原农业部领导来函表扬。

二、关于依托现代农业,接轨大上海的相关措施建议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一新的战略布局,将为宁波接轨上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宁波农业应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充分发挥沪甬两地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相近、经济相融、发展相通等区位优势,利用宁波农产品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的实际,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依托现代农业,接轨大上海的现实背景

从发展目标来看,沪甬两地都被农业部列为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都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紧密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总目标,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宁波"十三五"期间,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平台,着力建设"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从资源禀赋来看,上海耕地面积 20.50 万公顷,人均耕地 550 平方米,175.9万亩农户承包地流转130万亩,流转比例约占四分之三。宁波耕地总面积230.7万亩,人均耕地半亩左右,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218.9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151.6万亩,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达到70%。沪甬两地农业资源禀赋相似,都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上海市松江区和宁波市家庭农场培育模式都被评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五大范本"。

从发展方式来看,沪甬两地都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海特别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保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出台了《上海市现代农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着力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宁波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和获得感,2018年整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从消费市场来看,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常住人口2500万人,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对农产品的品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为主要特征的宁波优质农产品正好契合上海农产品消费的定位,宁波优质农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风味,都较符合上海市民的口味。同时,沪甬两地都是沿海发达城市,农业的外向度较高,沪甬两地的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为两地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合作空间来看,上海"十三五"时期主要以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和实施现代农业重点工程等为重点,宁波主要是持续推进"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生态安全、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五大攻坚战,实施"建平台、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提质量、兴品牌、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

从沪甬两地都市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来看,双方在提供优质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合作交流、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依托现代农业,接轨大上海的几点考虑

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在农业和渔业两个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加强调研和规划,进行重点的扶持和培育,发挥财政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金融、银行的信贷支持作用和我市比较发达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完善总部经济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体系的培育发展,着力推进我市农业总部经济的建设。坚持创新和稳妥兼顾,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完善操作细则条款,优化财政补贴政策,为宁波现代农业接轨大上海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发展基础。

2.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结合我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港口经济圈创建的契机,以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152211"工程建设为平台,认真谋划、科学编制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推介我市农业投资环境,大力开展农业领域招商引资。注重加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鼓励农业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注重引进上海地区有实力、有技术、有情怀、懂经营、会管理的工商企业投资宁波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形成一批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

3.培育拓展营销市场。积极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组织相关农业主体进军上海,定期举办有组织、有影响的招商洽谈会、展示展销会等多项活动,扩大宁波现代农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战略合作协议》,鼓励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逐步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流通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上海市场延伸,搭建形式多样的营销平台。

4.深入开展合作交流。加强两地现代农业交流,建立农业信息通报制度,组织开展相互间参观学习、交流考察等活动,增进彼此间的熟悉了解。适时组织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赴沪学习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合作等有关活动,重点做好粮食加工及粮油制品、榨菜、雪菜、水果罐头、水海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奶制品等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利用宁波种业优势深入开展现代种业合作,加强新品种推广和展示示范,加大在上海市甬优系列水稻、微萌瓜菜等宁波特色优势种业的种植推广力度。

感谢您对宁波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关注!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27日

(联系人:冯红军 电话:89186926)

抄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府办、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

宁波市农业局办公室 2019年7月2日印发